丙烯醛,是一种有机化合物,为最简单的不饱和醛,化学式为C3H4O,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,溶于水,易溶于乙醇、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,其蒸气有很强的刺激性和催泪性,是化工中很重要的合成中间体,广泛用于树脂生产和有机合成中。
2017年10月27日,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,丙烯醛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。
引燃温度234℃
丙烯醛理化性质
折射率:1.403(20℃)
临界压力:5.06MPa
饱和蒸气压:28.53kPa(20℃)
爆炸上限(V/V):31.0%
爆炸下限(V/V):2.8%
溶解性:易溶于乙醇、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
丙烯醛分子结构数据
摩尔折射率:15.85
摩尔体积(cm3/mol):70.4
等张比容(90.2K):149.3
表面张力(dyne/cm):20.1
极化率:(10-24cm3):6.28
丙烯醛理计算化学数据
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(XlogP):无
氢键供体数量:0
氢键受体数量:1
可旋转化学键数量:1
互变异构体数量:0
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:17.1
重原子数量:4
表面电荷:0
复杂度::30.3
同位素原子数量:0
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:0
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:0
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:0
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:0
共价键单元数量:1
丙烯醛理毒理学数据
1、急性毒性
LD50:26mg/kg(大鼠经口);14mg/kg(小鼠经口);7mg/kg(兔经口);200mg/kg(兔经皮)
LC50:18mg/m3(大鼠吸入,4h)
2、刺激性
家兔经皮:5mg,重度刺激。
家兔经眼:1mg,重度刺激。
3、亚急性与慢性毒性
大鼠持续接触本品浓度4.8mg/m3,40h后,其肝脏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。
4、致突变性
人细胞DNA损伤:30μmol/L。
人淋巴细胞姐妹染色体交换:5μmol/L。
5、致畸性
如果直接在羊膜上给药,丙烯醛可致畸和产生胚胎毒性。
6、致癌性
IARC致癌性评论:G3,对人及动物致癌性证据不足。
7、其他
大鼠静脉最低中毒剂量(TDLo):6mg/kg(孕后用药9d),胚泡植入后死亡率升高。
丙烯醛理生态学数据
1、生态毒性
LC50:0.046mg/L(24h)(褐鳟);0.079mg/L(24h)(金鱼);0.0173~0.022mg/L(96h)(黑头呆鱼);0.23mg/L(24h),0.083mg/L(48h)(水蚤)
LD50:<0.08mg/L(24h)(金鱼,改良ASTMD1345)
EC50:0.034mg/L(48h)(水蚤)
2、生物降解性
好氧生物降解:168~672h
厌氧生物降解:672~2880h
3、非生物降解性:空气中光氧化半衰期:3.4~33.7h
丙烯醛理用途
丙烯醛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,可用于甲基吡啶、吡啶、戊二醛和丙烯酸等重要化工产品的合成,也可用作色谱分析标准物质。
丙烯醛理健康危害
该品有强烈刺激性。吸入蒸气损害呼吸道,出现咽喉炎、胸部压迫感、支气管炎;大量吸入可致肺炎、肺水肿,还可出现休克、肾炎及心力衰竭。可致死。液体及蒸气损害眼睛;皮肤接触可致灼伤。口服引起口腔及胃刺激或灼伤。急性暴露损伤呼吸道、眼及皮肤,并引起肺和气管水肿,而且还会导致人体内脂肪代谢失常,致使大量的脂肪堆积在皮下组织中。亚慢性和慢性暴露曾引起猴、狗等试验动物气管和鼻腔内细胞质增生,但未见致癌现象。淡水中对生物出现急性和慢性中毒浓度分别为68μg/L和21μg/L。不可耐浓度为10mg/m3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军队曾用于制造化学手榴弹。
丙烯醛与尼古丁、一氧化碳是香烟中的三大有害成分,可以导致细胞基因突变,并降低细胞修复损伤的能力,是损害视网膜的主要因素。在香烟中,丙烯醛的含量比多环芳烃类致癌物质的含量要高1万倍。作为焦油成分之一,丙烯醛的毒性比甲醛还强千百倍,而且沸点只有50摄氏度左右,香烟一点立即气化,侵入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,造成其氧化损伤,并阻止细胞内的“能量工厂”线粒体制造能量。这种上皮细胞是视网膜上负责各种营养物质和废物的新陈代谢,如果它们“罢工”,众多眼细胞必死无疑。
丙烯醛理安全信息
安全术语
S23:Do not breathe vapour.
切勿吸入蒸汽。
S26:In case of contact with eyes, rinse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 seek medical advice.
不慎与眼睛接触后,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。
S28:After contact with skin, wash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soap-suds.
不慎与皮肤接触后,立即用大量肥皂水冲洗。
S36/37/39: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, gloves and eye/face protection.
穿戴适当的防护服、手套和护目镜或面具。
S45: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,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(show the label whenever possible.)
若发生事故或感不适,立即就医(可能的话,出示其标签)。
S61:Avoid release to the environment. Refer to special instructions / safety data sheets.
避免释放至环境中。参考特别说明/安全数据说明书。
风险术语
R11:Highly flammable.
高度易燃。
R26:Very toxic by inhalation.
吸入有极高毒性。
R34:Causes burns.
引起灼伤。
R50:Very toxic to aquatic organisms.
对水生生物有极高毒性。
丙烯醛理急救措施
皮肤接触: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,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。
眼睛接触:立即提起眼睑,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。就医。
吸入: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保持呼吸道通畅。如呼吸困难,给输氧。如呼吸停止,立即进行人工呼吸。就医。
食入:用水漱口,给饮牛奶或蛋清。就医。
丙烯醛消防措施
危险特性: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,遇明火、高热极易燃烧爆炸。受热分解释出高毒蒸气。在空气中久置后能生成有爆炸性的过氧化物。与酸类、碱类、氨、胺类、二氧化硫、硫脲、金属盐类、氧化剂等猛烈反应。在火场高温下,能发生聚合放热,使容器破裂。
有害燃烧产物: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碳。
灭火方法: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,在安全距离以外,在上风向灭火。
灭火剂:抗溶性泡沫、二氧化碳、干粉、砂土。用水灭火无效。
丙烯醛泄漏应急处理
应急处理: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,并立即进行隔离,小泄漏时隔离150m,大泄漏时隔离300m,严格限制出入。切断火源。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,穿防静电工作服。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。尽可能切断泄漏源。防止流入下水道、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。
小量泄漏: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。或用大量水冲洗,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。
大量泄漏: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。用泡沫覆盖,降低蒸气灾害。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、保护现场人员、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。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,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。
丙烯醛操作处置储存
操作注意事项:密闭操作,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,严格遵守操作规程。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(全面罩),穿防静电工作服,戴橡胶耐油手套。远离火种、热源,工作场所严禁吸烟。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。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。避免与氧化剂、还原剂、酸类、碱类接触。灌装时应控制流速,且有接地装置,防止静电积聚。搬运时要轻装轻卸,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。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。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。
储存注意事项:可加入0.2%对苯二酚作稳定剂。储存于阴凉、通风的库房。远离火种、热源。库温不宜超过30℃。包装要求密封,不可与空气接触。应与氧化剂、还原剂、酸类、碱类、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,切忌混储。不宜大量储存或久存。采用防爆型照明、通风设施。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。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。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“五双”管理制度。
丙烯醛物质毒性
毒性作用试验数据
编号
|
毒性类型
|
测试方法
|
测试对象
|
使用剂量
|
毒性作用
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
|
急性毒性
|
吸入
|
成年男性
|
1 ppm
|
眼毒性——流泪
|
2
|
急性毒性
|
吸入
|
人类
|
5500 ppb
|
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
|
3
|
急性毒性
|
吸入
|
人类
|
153 ppm/10M
|
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
|
4
|
急性毒性
|
吸入
|
儿童
|
300 ppb/2H
|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气管、支气管的结构、功能发生变化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呼吸阻塞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其他变化
|
5
|
急性毒性
|
口服
|
大鼠
|
26 mg/kg
|
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
|
6
|
急性毒性
|
吸入
|
大鼠
|
18 mg/m3/4H
|
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
|
7
|
急性毒性
|
腹腔注射
|
大鼠
|
4 mg/kg
|
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
|
8
|
急性毒性
|
皮下注射
|
大鼠
|
50 mg/kg
|
行为毒性——全身麻醉
肝毒性——肝豆状核变性
|
9
|
急性毒性
|
口服
|
小鼠
|
13900 μg/kg
|
行为毒性——嗜睡
皮肤和附件毒性——毛发变化
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——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
|
10
|
急性毒性
|
吸入
|
小鼠
|
66 ppm/6H
|
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
|
11
|
急性毒性
|
腹腔注射
|
小鼠
|
9008 μg/kg
|
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
|
12
|
急性毒性
|
皮下注射
|
小鼠
|
30 mg/kg
|
行为毒性——全身麻醉
肝毒性——肝豆状核变性
|
13
|
急性毒性
|
吸入
|
猫
|
1570 mg/m3/2H
|
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
|
14
|
急性毒性
|
静脉注射
|
猫
|
15 mg/kg
|
血液毒性——其他变化
|
15
|
急性毒性
|
口服
|
兔
|
7 mg/kg
|
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
|
16
|
急性毒性
|
吸入
|
兔
|
24 mg/m3/6H
|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气管、支气管的结构、功能发生变化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肺气肿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急性肺水肿
|
17
|
急性毒性
|
皮肤表面
|
兔
|
200 mg/kg
|
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
|
18
|
急性毒性
|
皮下注射
|
兔
|
250 mg/kg
|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呼吸困难
|
19
|
急性毒性
|
吸入
|
豚鼠
|
24 mg/m3/6H
|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气管、支气管的结构、功能发生变化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肺气肿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急性肺水肿
|
20
|
急性毒性
|
皮下注射
|
豚鼠
|
178 μg/kg
|
行为毒性——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
心脏毒性——其他变化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呼吸困难
|
21
|
急性毒性
|
吸入
|
仓鼠
|
1000 ppm/10M
|
眼毒性——流泪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急性肺水肿
胃肠道毒性——唾液腺的结构或功能发生变化
|
22
|
急性毒性
|
口服
|
哺乳动物
|
10 mg/kg
|
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
|
23
|
急性毒性
|
未报告
|
哺乳动物
|
45 mg/kg
|
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
|
24
|
慢性毒性
|
口服
|
大鼠
|
113 mg/kg/45D-I
|
肝毒性——其他变化
生化毒性——抑制或诱导过氧化氢酶
生化毒性——抑制或诱导其他酶
|
25
|
慢性毒性
|
吸入
|
大鼠
|
4 ppm/6H/62D-I
|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其他变化
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——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
慢性病相关毒性——死亡
|
26
|
慢性毒性
|
吸入
|
大鼠
|
4900 ppb/6H/13W-I
|
嗅觉毒性——未报告
内分泌毒性——肾上腺重量发生变化
慢性病相关毒性——死亡
|
27
|
慢性毒性
|
吸入
|
大鼠
|
510 μg/m3/24H/9W-C
|
肾、输尿管和膀胱毒性——尿中成分发生变化
血液毒性——白细胞计数发生变化
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——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
|
28
|
慢性毒性
|
吸入
|
大鼠
|
3 ppm/6H/3W-I
|
嗅觉毒性——未报告
内分泌毒性——脾脏重量发生变化
|
29
|
慢性毒性
|
吸入
|
狗
|
3700 ppb/8H/6W-I
|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气管、支气管的结构、功能发生变化
|
30
|
慢性毒性
|
吸入
|
猴
|
3700 ppb/8H/6W-I
|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气管、支气管的结构、功能发生变化
慢性病相关毒性——死亡
|
31
|
慢性毒性
|
吸入
|
兔
|
4900 ppb/6H/13W-I
|
嗅觉毒性——未报告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其他变化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肺重量发生变化
|
32
|
慢性毒性
|
吸入
|
仓鼠
|
4900 ppb/6H/13W-I
|
嗅觉毒性——未报告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其他变化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肺重量发生变化
|
33
|
慢性毒性
|
吸入
|
仓鼠
|
4 ppm/7H/52W-I
|
大脑毒性——脑重量发生变化
肺部、胸部或者呼吸毒性——肺重量发生变化
肝毒性——肝重量发生变化
|
34
|
眼部毒性
|
入眼
|
人类
|
500 ppb/12M
|
-
|
35
|
眼部毒性
|
皮肤表面
|
兔
|
5 mg
|
作用严重
|
36
|
眼部毒性
|
皮肤表面
|
兔
|
2 mg/24H
|
作用严重
|
37
|
眼部毒性
|
入眼
|
兔
|
1 mg
|
作用严重
|
38
|
眼部毒性
|
入眼
|
兔
|
50 μg/24H
|
作用严重
|
39
|
突变毒性
|
-
|
鼠伤寒沙门氏菌
|
50 μg/plate
|
-
|
40
|
突变毒性
|
-
|
鼠伤寒沙门氏菌
|
50 μg/plate
|
-
|
41
|
突变毒性
|
-
|
大肠杆菌
|
286 nmol/L
|
-
|
42
|
突变毒性
|
口服
|
黑腹果蝇
|
5 mmol/L
|
-
|
43
|
突变毒性
|
肠外
|
黑腹果蝇
|
3 mmol/L
|
-
|
44
|
突变毒性
|
-
|
人类 细胞
|
30 μmol/L
|
-
|
45
|
突变毒性
|
-
|
人类成纤维细胞
|
100 μmol/L
|
-
|
46
|
突变毒性
|
-
|
人类淋巴细胞
|
5 μmol/L
|
-
|
47
|
突变毒性
|
-
|
人类成纤维细胞
|
200 nmol/L
|
-
|
48
|
突变毒性
|
-
|
大鼠 细胞
|
30 mmol/L
|
-
|
49
|
突变毒性
|
腹腔注射
|
大鼠
|
500 μg/kg
|
-
|
50
|
突变毒性
|
腹腔注射
|
大鼠
|
500 μg/kg
|
-
|
51
|
突变毒性
|
-
|
仓鼠卵巢
|
10 μmol/L
|
-
|
52
|
突变毒性
|
-
|
仓鼠肺
|
500 nmol/L
|
-
|
53
|
突变毒性
|
-
|
哺乳动物淋巴细胞
|
58 gm/L/3H
|
-
|
54
|
突变毒性
|
-
|
哺乳动物淋巴细胞
|
80 μmol/L
|
-
|
55
|
生殖毒性
|
口服
|
大鼠
|
840 mg/kg,多代
|
生殖毒性——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
|
56
|
生殖毒性
|
静脉注射
|
兔
|
6 mg/kg,雌性受孕 9 天后
|
生殖毒性——植入后死亡率增加
|
客服中心